1999年,大权在握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为何要把权力交给普京
1991年12月25日,是叶利钦人生中的一个巅峰时刻。作为推动苏联解体的核心人物,叶利钦无疑是俄罗斯历史中的关键人物之一,被誉为“再造俄罗斯的英雄”,并毫不意外地成为了独立后的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然而,与中国历史上许多雄才大略、功勋卓著的开国君主不同,叶利钦作为俄罗斯联邦的开国之君,其总统任期却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
虽然叶利钦在担任总统后掌握了国家的大权,但他的一系列政策和举措将俄罗斯推向了经济和社会的深渊,也让他的个人地位受到了极大的质疑。刚刚担任总统的叶利钦便对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休克疗法”充满信心,并在苏联解体后的短时间内迅速实施这一政策,结果几乎导致俄罗斯经济崩溃,民众生活陷入困境。
1994年,第一次车臣战争爆发。战争的结果可以用“虎头蛇尾”来形容,不仅暴露了俄罗斯军队内部的严重矛盾和弱点,也使得车臣的非法武装变得愈发猖狂。与此同时,叶利钦所推行的改革让一部分俄罗斯寡头获得了巨大的财富,然而,这也加剧了俄罗斯经济的不稳定,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
政治局势的不断动荡,反对派的强烈反抗,以及民众对叶利钦信任的日益缺失,使得叶利钦在第二任期内面临着巨大的压力。1998年秋,俄罗斯国家杜马的259名反对派议员联合发起了弹劾叶利钦的行动。这个特别委员会提出了五项严重指控:第一,叶利钦因推动苏联解体而涉嫌叛国罪;第二,叶利钦在处理俄罗斯议员异议时,动用不当的武力;第三,叶利钦滥用职权发动车臣战争;第四,叶利钦借职权削弱俄罗斯的武装力量;第五,甚至将种族灭绝的指控加在了叶利钦头上。从这些指控中可以看出,叶利钦的支持者逐渐减少,反对者的声音越来越强烈。
展开全文
与此同时,叶利钦的身体状况急剧下滑。自从成为俄罗斯联邦总统以来,健康问题便困扰着叶利钦,几乎每年他都会因健康问题住院治疗。国内政治压力和外部反对声浪的增大,使得叶利钦深感力不从心,最终决定在1999年12月31日宣布辞去总统职务,将权力交给当时几乎不为人知的普京。这个消息迅速传遍全球,普京的名字也因此一夜之间成为焦点。从此,俄罗斯进入了普京时代,叶利钦时代正式画上了句号。
那么,叶利钦为何会在1999年12月31日做出如此决定,选择在自己权力的巅峰时刻“激流勇退”呢?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尽管叶利钦拥有着强烈的权力欲望,但在俄罗斯的动荡局势和他自己日益衰弱的身体状况下,继续执政已经变得愈发艰难。回顾叶利钦的政治生涯,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曾毫不犹豫地打破政治规则,甚至在1993年通过坦克摧毁了议会大厦,并通过新宪法让自己拥有了更多的权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叶利钦不仅未能稳固自己的权力,反而随着俄罗斯局势的恶化,自己的政治地位也逐渐动摇。
特别是在1998年,俄罗斯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债务危机几乎使国家陷入破产,石油出口骤降,卢布大幅贬值,车臣的武装分子也愈加猖狂。叶利钦的总统任期,实际上已经逼近了政治的绝境。如果继续执政,叶利钦可能会面临被彻底拉下台的风险,甚至在下台后遭到清算,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显然,叶利钦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自己的健康状况无法支撑继续执政时,他做出了决定,选择了将权力交给普京。
这一选择也得到了验证。普京在接管总统职务后,迅速展现出强硬的领导力,尤其是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通过一系列果断的军事和政治手段,成功稳定了俄罗斯的局势。而普京随后带领俄罗斯逐渐走出了经济困境,重新稳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甚至被赋予了“普京大帝”的称号。
叶利钦在2007年因病去世,但在普京的领导下,俄罗斯的政治局势得到了极大改善,而叶利钦也得以善终。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