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方在哪里?
既济卦中的这句话的意思是:
商高宗武丁征伐鬼方,用了三年才拿下。
详细的说来是这样的:
商王朝征服边疆方国的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发生在武丁(高宗)时期(公元前 1274~1216 年)。商朝从建国至武丁时,已历 22 王300余年,此时中原地区早已平定,政治、经济发展,军事力量强大,达到极盛时期。开疆拓土不仅非常需要,而且有了可能,于是商加强对边远方国的控制,势力不断向边疆扩张。与此同时,商统辖范围以外的各族,如北面、西面之狄、羌,南方之荆楚等经长期发展,势力也逐渐强大,也有意向中原扩张势力,侵扰商边境之事日见增多。高宗伐鬼方之战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武丁中兴
武丁二十九年(公元前 1246 年)二月,商之方国下旨(地点不详)叛反,武丁遣大将望乘前往征讨,土方与鬼方乘机侵扰沚境,沚告急求援。三月武丁即“登人五千”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分阶段重点打击的办法,先专攻土方和平下旨,至十二月下旨之战结束,接着开始进攻鬼方。武丁于攻鬼方之际,深恐渭河流域的周人及陇西的羌方伺机行动,特遣蒙侯加以防范,此时鬼方与土方加强联盟共同对抗商军,战事非常激烈,规模日益扩大。武丁三十年七至九月期间,武丁曾七次下令增调援军,每次三千或五千,在不到 40 天的时间内就征调了二万三千人;并遍祭祖先及诸神,祈求福祐,可见战事之紧张。在商军强大的攻势之下,至武丁三十二年底(公元前 1243 年)鬼方终于溃败,商军胜利班师。
此次战争因商王朝与外族扩张势力的矛盾冲突而引发,由征下旨开始,征伐对象除下旨外,还有土方和鬼方,其中以对鬼方作战为主,战事持续达三年之久,动用了大量的军队,堪称为商代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场战争,即使是在商以后持续如此之久的战争亦不多见。战争的结果以商的胜利而告终,不仅平靖了边患,而且扩大了势力范围。
鬼方是什么?
“鬼方”这个词,在甲骨文、钟鼎文、《易经》《诗经《竹书纪年》中都有记载。后来的研究者觉得对“鬼方”的描述还不够清楚,于是便产生了“鬼方北方说”和“鬼方南方说”。而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鬼方”为“方国”,是基于商朝有许多小国都称“方”而考量的,例如土方、吕方、苦方、龙方、马方、蜀方、孟方、羌方、周方等。
鬼方在哪里?
《竹书纪年》记载“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那么这个荆在哪里,争论了几百年了,目前没有定论。不过可以证明,这个鬼方是真实存在的。
《诗经·商颂》中高度称赞殷高宗武丁时大书特书 其功绩曰:“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裒荆之 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不少专家据此认为史书记载的都应该是武丁开疆辟土中中厥功至伟的大事,所以它们记载的都是同一件事,即《诗经》所载武丁讨伐“荆楚”之事就是《易经·经济》所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之事。至于是不是真的呢,目前也没有定论。
据考证,鬼方,居处于商之西方及北方,活动地区大概在今陕北及河套一带。
著名学者王国维就鬼方问题结合诸多史料,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分析,写出了影响重大的《鬼方昆夷玁狁考》。王国维考证,《竹书纪年》中称“王季伐西落鬼戎”,鬼方应当位于周朝老家岐山以西。西周的小盂鼎,是周天子给大夫盂的鼎,上面记录着周伐鬼方的事。那么鬼方应当就在盂的封地附近。盂的封地在陕西凤翔,位于岐山的西北。关中平原四周环山,在西边汧水、渭水流域开了一个口子,给西北少数民族留了一个渗入的通道。故而鬼方地在“汧、陇之间,或更在其西,盖无疑义”。
1983年5月,经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确认,清涧县李家崖古城遗址为商代鬼方都城遗址。李家崖古城址文化遗存被考古界命名为李家崖文化,或称鬼方文化。该遗址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家崖古城遗址
李家崖古城遗址
鬼方人去了哪里?
鬼方这次被打败了以后,他们的出路无外乎三条,一是远遁,二是隐匿,三是迁徙。到了商朝的末期,鬼方也发生了内部分化,一部分归顺了商朝,周朝取代商朝之后,这部分鬼方人归顺了周朝,其中的“怀姓九宗”封给了晋国,但是大部分的鬼方人都迁徙了。
根据2000年以来,经中国、前苏联、蒙古的考古发掘得出的研究结论证明,鬼方迁徙到了南西伯利亚的东起贝加尔湖西至巴尔喀什湖一带。欧洲的白人有亚马逊女战士的传说,以鹿为图腾的文化延续到了德国,这也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一条道路。
到了春秋时期,他们被称为赤狄,到了后来又被称为丁零,两汉时期他们迁徙到蒙古高原,史称狄历。而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学者王国维认为,鬼方就是猃狁、戎、狄、匈奴的祖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