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腎滿漏疾」的意思

    2025-10-31 20:17:42

    腎滿漏疾

    定義與病機

    腎滿漏疾為中醫病名,指陰莖異常勃起(玉莖硬不痿),伴隨精液持續漏出之證候。此病首載於元代《世醫得效方》,描述其症狀為「精流無歇時,時如針狀,捏之則脆」,屬腎氣不固、精關失攝之重症。中醫認為,腎主藏精,司二陰開闔,若腎陽過亢或腎陰虧虛,相火妄動,可致精室不穩;或因房勞過度、情志鬱結,導致氣滯血瘀,絡脈受阻,發為此疾。

    臨床表現

    主症:陰莖持續勃起不萎(陽強不倒),精液自流不止,質地稀薄或黏稠,觸之脆弱。

    兼症:或見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煩熱盜汗(腎陰虛證);或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腎陽虛證);若兼瘀血,可見莖體青紫脹痛。

    治法與方藥

    經典方劑

    韭子散(《世醫得效方》):以韭子、破故紙(補骨脂)各一兩研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韭子溫腎固精,補骨脂補火助陽,共奏溫攝下元之效。

    辨證加減

    腎陰虛火旺:選用知柏地黃丸加減(如知母、黃柏、生地、山茱萸),滋陰降火。

    腎陽虛衰:右歸丸加龍骨、牡蠣,溫陽固澀。

    瘀血阻絡:血府逐瘀湯合水蛭、虻蟲,活血通絡。

    相關理論延伸

    此病與「強中」「陽強」相關,但更強調「漏精」之特徵。《黃帝內經》云:「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若封藏失職,則精液外泄;而《張氏醫通》指出:「莖舉不衰,精流不止,此孤陽無陰,水火不濟。」提示治療需調和陰陽,不可一味溫補或清泄。

    古籍參考

    除《世醫得效方》外,《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亦提及「玉莖不痿」之證,歸因於「肝腎龍雷之火相煽」,主張瀉火與固精並行,如大補陰丸配伍桑螵蛸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