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博士说中医】中医馆为啥要称自己为“堂”?
在古代,多数“郎中”们并没有固定的行医场所,就连扁鹊、华佗等名医多数也是行走江湖中。这是因为,直至后来发展,郎中们才逐渐有了落脚的地方,古代的“医”与“药”是不分家的,中医行医卖药治病的地方(就是现在的中医馆、小型中医院、中医诊所、中药店)统称为“堂”,在家喻户晓的《新白娘子传奇》中,主人公许仙就开设了“保安堂”赠医施药。
保和堂门口的许仙像
为什么它们要称自己为“堂”?
为什么古代的私人诊所皆以“堂”命名?这跟“大牛”张仲景有莫大的渊源。
张仲景任职长沙太守期间,由于朝廷有规定,官员不能随便接触底层的百姓。但当时,伤寒流行,为了让百姓能看上病,深藏一身“医术”的张仲景决定打破官府戒律,每个月都会大开衙门两天,让患者来到大堂之上,为他们治病服务。
后来,张仲景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以“坐堂行医”四个字,这就是“堂”的由来了。古代堂名皆有学问,《新白娘子传奇》中所有的“堂”的命名都体现了儒家的“仁”,济人堂取济世活人之意,保安堂取保君平安之意。即使“奸角”张德安,也以“慈心”为自己的堂命名。
宋代的民间医疗机构
除了“某某堂”,我们在不少古装剧中也经常能够看到“合济局”“惠民局”的存在,不过,中医馆最早出现的年代没有考证,就连许仙开设的“保安堂”也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中医馆有所不同,而这一切要从宋代说起。
宋代疾疫高发,为控制疫情,缓解当时百姓的用药困难,政府设置面向民间的医药机构,其时已有百姓“若乞者,育之于居养院;其病也,疗之于安济坊;其死也,葬之于漏泽园”的描述。民间医药卫生组织如安济坊、养济院、和剂局、惠民局等。其中,北宋时期创建的惠民局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国有药店,惠民局是政府为加强药品统一管理、推广中成药的一个创举。南宋高宗继续推广惠民局,据《梦粱录》载,当时京城的惠民局已增至5局,高宗诏令诸州设置惠民局,并统一以“太平惠民局”命名之。
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
再来看看我们如今所说的中医馆,其雏形大概要追溯到乐显扬创建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的同仁堂。值得一提的是,1706年同仁堂传人乐凤鸣在宫廷秘方、民间验方、祖传配方基础上总结前人制药经验,完成了《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书,该书序言明确提出“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训条,成为同仁堂的制药原则。当然,获得官方认可也是老字号中医馆发展的源动力和努力方向,1723年,皇帝钦定同仁堂供奉清宫御药房用药,独办官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之久。
另外,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红顶商人”胡雪岩创办的“胡庆余堂”也颇有名声。当时有“天下药店两家半”之说:“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广州的陈李济算半家,只不过相对于同仁堂与庆余堂,陈李济更侧重于制药售药。可以说,在清朝中后期,中医馆站稳了脚跟,成为民间百姓治病购药的重要场所。
但随着近代中国国运衰弱、列强入侵,西医传入,中医药陷入存废之争,中医馆的发展遭遇空前困境。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把“团结中西医”作为三大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确立了中医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中医馆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但西医在临床治疗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医被弱化、边缘化,中医馆发展止步不前。
现代中医馆发展的黄金期
在多项政策红利的支持下,中医馆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逐渐摆脱了边缘化的地位。尤其是2017年7月1日,酝酿长达30余年的《中医药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针对中医药的首部法律,意味着中央和地方在促进中医药发展方面,将陆续出台多项配套政策,大大提升了中医药服务能力,助推健康中国建设效应凸显。
另外,201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也让中医诊所的开办流程更加简便,同时,地方相应配套政策实施,民营中医馆进入发展热潮。与此同时,不少老字号再度焕发出新活力。
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医馆”是以纯中医为主营诊疗手段的民营中医机构,根据规模和功能中医馆可以细分为4类,包括大型综合性中医馆、健康会所型中医馆、中型专科型中医馆、诊所药店型中医馆。如今的中医馆也不仅仅是行医售药,不少医馆设置名老中医工作室以及膏方熬制区等,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场所。
版权说明
本文系原创稿,版权归胡世云主任医学科普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团队联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三思 | 排版:阿志
上喜马拉雅FM收听「胡说中医」特辑,了解更多有趣、有料、有用的中医知识!
▼▼▼点击【阅读原文】马上收听